花煜寒|文

一部剧好看与否,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,剧情的跌宕起伏之外,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道具了。
这些道具是否能和剧情完美融合在一起,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。
特别是一些年代剧或刑侦类的剧集,如果剧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存在的物品,是很容易让观众出戏的。

而这些道具上的问题,也恰恰是剧集中最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。
《王牌部队》虽然在这方面算是做足了功夫,却还是在一些地方欠缺了那么一丢丢。
比如在最新一集的剧情中,就有许多努力做旧的小细节。
幸运28有些让人会心一笑,有一些最终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。

经过王天明政委的润色之后,郑源师长修战备路的报告终于批下来。
虽然军区的副司令体态有些过于臃肿,但好在他也是靠军功坐上这个位置的。
可惜的是,虽然修战备路的资金批下来了,但离最终需要的资金还有2、3百万的缺口。

当笔者听到这样一个数字,再结合1984年那个时代,总有一种感觉认为这个数目会不会有些夸大了?
以1985年1斤大米售价大概是0.12元,1斤猪肉售价大概是1.5元的消费水平来折算。
这样一笔2、3百万的资金缺口,如果放到今天大概折合在5千万左右。

这样一笔钱是要修一条多长的战备路呀?
以1980年开始投入建议的“莞龙公路”来看,当时的县政府大概投入了130万将原先的沙土路改建成了水泥路。
这样算下来,仅这2、3百万的缺口资金足可以修一条400多公里的水泥路了。
二三四师真的需要这么长的一条战备路吗?


不过,按笔者之前的文章来看,二三四师这支主力作战部队,很大可能是驻扎在防城港附近的。
又因为1984年这个时间的前几年,刚刚进行过一场在边境上的自卫反击战。
如果以防城港开始算起,用直线的方式把战备路沿着这一段国境修过去,总的长度大概是900多公里的长度。

这样算下来,将军区拨下来的资金再加上2、3百万的缺口,很可能就是要修这样一条大概1000公里的战备路。
这也是《王牌部队》让人佩服的地方,剧中很多的数据或资料展示并不是随口一说的。
应该都是有经过真实考据或计算的,否则这样一句“2、3百万的资金缺口”就成大乌龙了。

除了这样大部头的数据之外,《王牌部队》中还有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小细节。
像是高粱在犯错之前,在洗漱间里刷牙的一幕。
虽然他刻意将手中的牙膏全遮住了,但那样一支黄色的牙膏还是透露出了浓郁的时代特色。
没错,那就是“上海牙膏厂”生产的“中华药膏”。

虽然《礼记》中讲“瑕不掩瑜”,但《孔子家语》中也有讲“瑜不掩瑕”。
在抢救郑源的这场戏中,就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道具。
这些道具其实并不需要像江南征脸上的口罩那样,非要给一个特写镜头。
就算是给特写镜头,如果能将道具的新旧程度做成大体一致,也好过这样新旧混用。

这些道具就是用来检测郑源师长的那两台医疗设备。
其中一台是“单相除颤器/监护仪”,这台设备的英文全名叫“Physio-Control LIFEPAK 9 /9P monophasic defibrillator/monitor”。
这是一台生产于90年代的医疗设备,在笔者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中,只能确认他是1993年前后正式出产的。

另外一台是“生命体征监护仪”,这台设备的英文全名叫“Protocol PROPAQ-102EL 100-Series Medical ECG Vital Sign Patient Monitor”。
笔者虽然没有找到这台设备的生产时间,但从资料可以得知这种设备在2015年还被一些医疗机构使用过。
如果他真是生产于80年代的话,这么漫长的时间周期对于医疗设备而言,有些太长了。

虽说80年代是全球医疗设备与水平大幅提升的一个时代,但这些在当时算是高新仪器的设备,理论上来讲是很难进入我国的。
直到90年代之后,才陆续有国内企业开始自主生产这些医疗设备。
慢慢提升起了我国的医疗水平,从而达到了一定的医疗设备自主生产的能力。

从这些细节中,不知你没有体会到那个时代,在郑源师长这样级别的军人心中,对于祖国边疆安危的担忧。
也正是因为这些担忧,才时刻敦促着他们时刻警惕着祖国边疆的不安因素。
而这些保家卫国的子弟兵们,不仅承担了更多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。
同时也在努力克服着缺医少药的困难,这更让我对顾一野这样的军人多了一份尊敬!

往期精彩:《王牌部队》高粱误杀家猪的背后,还有多少故事没讲出来?
(看完记得关注“花煜寒”哦!图片来自网络!)